Web3手机,花落谁家?

去中心化是Web3的精神所在,也是区块链技术的核心。

Web3的去中心化体现在两层:一层是社会范围,Web3的出现,让普通人和创业者都提供了新的机会,让这个社会不再那么垄断和中心化;第二层是Web3本身,它的核心思想是信奉去中心化,致力于在体制上让每一个Web3产品去中心化。

更进一步讲,Web3.0为什么会成为加密货币交易和金融冒险的温床?原因在于token的发行。token已经成为资产归属的标志,可以被直接拿来确认它的归属权,并进行买卖交易。

一个token可以是一张数字房产证、一大宗宁德时代交付给特斯拉的锂电池货物记录、一枚御制宣德炉的产权戳记、一首周杰伦单曲的发行商版权指纹……它们可以因为有了token而得到确权证明,进而用智能合约“流通”所有权和使用权。而进行流通的交易方式,可以是token本身附带的加密货币,也可以就是数字法币。这是token,也是Web3.0“非币化”的理论和技术依据。

在当下,当人们试图用Web3.0网络创造“去金融化”的应用场景,以token作为激励和回报手段的时候,通证金融属性势必激发人性的贪婪,迅即压倒这些场景本来的面目,成为游戏的主角,离金融骗局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正是这样的去中心化底层精神逻辑,再加上token的强金融属性带来各种旁氏骗局此起彼伏,与现代国家政府治理体系和金融监管规范的格格不入,如果面对技术发展进行简单的非黑即白,不研究技术本质,对区块链底层通证一律视为洪水猛兽;不研究未来趋势,发现一点问题马上采取“因噎废食”的管理;不分析具体原因,出现一个异类马上一刀切“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没有任何法律约束,所有的严控和监管都是模糊的反复无常;

…………

这样的行业监管生态,哪个企业不害怕,哪一个Web3.0的创业者不战战兢兢。这样的环境,怎么可能产生出健康的Web3.0生态?!

不是怕监管,而是怕没有边界的监管!

Web3.0所涉及到的Public block chains(公链)、Token(同质化通证)、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eFi(去中心化金融 )、NFT(非同质化通证)这些领域,从现代国家治理环境来看,在相当多国家现存法律体系下,每一个都有可能是雷区。

所以在很多国家,面对Web3.0未来行业大发展前景,却面临一个万马齐喑、束手束脚的局面。

新事物的出现总有一个提出、了解、质疑、论证、接纳或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仍然需要实践的反复论证。任何技术问题同时又是市场问题,尤其是涉及到价值链条重新分配的重大技术迭代,都有曲折或激烈的演进过程。

真理越辩越明,Web3.0手机的价值,需要这样一轮轮的探讨。人们逐渐会发现,Web3.0的本质是开放和多赢的技术,是在Web2.0走到瓶颈(或者说“终极内卷”)、让相关各方都骑虎难下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新方案。所以Web3.0手机不是轰轰烈烈的“颠覆”,而是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

能不能让技术回归技术,市场回归市场,以具象的方式划定可为的边界,比较容易得到清醒的判断和理性的结论。人类面对文明演进中的若干重大选择,很少是因为某种抽象的意义而吸引人,只有符合人们共同的现实利益才会在关键时刻凝聚人心。

另一方面,智能手机行业发展多年,已经进入存量阶段,增长开始放缓。手机厂商要想像以往一样取得高速增长,就必须让用户更频繁地更换手机。

但厂商想吸引用户提高换机的频率,自然需要提供足够的诱因。可是,目前智能手机性能早已过剩,一般用户拿着一台旧手机,也能流畅健康地持续用上好几年;如果新手机没有带来明显的优势或变化,人们就没有必要去更换。

用户不愿意换手机,责任不在用户,而在手机厂商。

然而,整个手机产业近年来均陷于创新乏力的困局。即便是强如苹果,也只能稍稍提升芯片、拍照性能而已;但这些年复一年的常规升级,并没有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价值、全新的应用场景。那些小打小闹式的微创新、或是华而不实的伪创新,更难刺激用户的购买欲。因此,在“前方经济困境,后方创新乏力”的双重压力下,消费者势必进一步放慢换手机的速度,目前手机用户的平均换机周期已超过31个月。

凡此种种,交织成了一个残酷无比又精彩无比的商业修罗场。仍在场中的玩家,其实都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有参与者都不得不像夸父逐日那样,只能永远以持续奔跑的姿态,在技术、产品、渠道、品牌的多维竞赛中,认清自己,把握形势,才有机会赢得一席生存之地。

2022年4月,SpaceX 和特斯拉CEO马斯克曾访问了美国空军学院,在那里对学院院长和近千名学员发表演讲。他提到了一个很犀利的观点:打赢未来战争靠科技创新,颠覆性创新依赖于冒险和突破界限。进而他在学员的掌声中掷地有声地说:拼死一战,才配美好未来。

写在最后

以太坊2.0时代已经来临,这个可以可以成为元宇宙、web3的运行层的以太坊,将会是元宇宙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当然,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公链,比如flow、sol、near或者是ftm等等,他们在未来可能不会消失。但这些公链为了扩展性更好,速度更快,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牺牲“去中心化”。

尽管web3存在的意义就是去中心化带来的产业颠覆,但从哲学层面来讲,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是矛盾统一体,即便未来元宇宙是多链的格局,但能够承载经济、政治、文化类的社会活动运转的公链,只能是以太坊,现在也只看得到以太坊。

自2017年1月到2022年1月,以太坊网络交易从44K增长至了1.2M,年增长率高达130%。但这个数据之下,整个以太坊上的活跃地址数仅只有16.6M。

如果你能相信web3带来的改变堪比早期的互联网,那么你同样的可以默认以太坊未来的增长率区间为:

3-5年增长率可以保持在100%

5-10年增长率可以保持在80%

10-15年增长率可以保持在40%

15-20年增长率可以保持在20%

PC互联网时代达到一亿用户花费了7年,但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用户数达到1亿时,仅仅只用了三年。

什么意思呢?互联网,从web1到web2,再到未来的web3,他们发展的加速度会越来越快。

今天我们看整个以太坊网络的月活地址数仅仅只有16M,7日活跃地址数仅只有501K,平均日活不到100K,过去四年的年增长率是140%。我们保守地采用110%的增长预估。

这就意味着:

4年后,以太坊网络的7日活跃地址数将达到一个亿。

也就是如果考虑到以太坊活跃地址数的爆发性增长,以太坊处理的交易笔数会以140%的增长速度,在10年后达到80亿笔。

在以太坊2.0成功扩展后,实现在layer2和执行层的突破,可以在智能合约之间进行可编程小额支付,将大大降低以太坊交易成本,DeFi交易成本有望可以降低20-50 倍,这将意味着交易数量会出现指数级增长。

那么现在以太坊每天处理了37亿美金的ETH和619亿美金的稳定币-----这是远远低估的,因为没有算上ERC20上的其他代币,那么即便是以70%的年增长率来计算,10年后以太坊处理的总交易量是13万亿美金。

按以太坊十年后每天处理80亿笔交易并且达到了13万亿美元交易额来计算的话。

  • 13万亿美金其中5%是来自DeFi的高价值交易(空投、套利需要的抢跑),而交易费用为总价值的0.05%;
  • 80亿笔交易以0.01美元来计算;
  • 交易手续费稳定在5%的增长;
  • 假定十年后无风险利率是2%,必须的风险补偿利率是5%,那么ETH的质押者就需要获得7%的长期收益率。

如果满足上述条件,那么以太坊10年后的费用营收就是1441.8亿美金。把费用营收当成“股息”,我们可以算出未来十年后以太坊的总价值是7.5万亿美金,是今天苹果市值的2.5倍!

更重要的是,以太坊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它将不仅技术路线本身,更有可能改变公司和国家本身的性质。往更宏大来说,21 世纪可能不属于中国或美国,也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公司。它更有可能属于以以太坊为基础的Web3.0。

因为,在以太坊2.0时代,技术已经早已超越去中心化协议本身,甚至数字空间本身,因为它已经开始重塑物理世界。我们将有可能迎来一个技术政治时代!你可以畅想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技术乌托邦场景,甚至可以穿越到19世纪巴黎公社时期,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讨论,在今天重新写作《共产党宣言》又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描绘?!

1. 网络邻近度现在与自然地理相当

麦金德学派的传统地缘政治关注领土权的永恒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和日本可能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但它们的地理位置保持不变——至少争论是这样的。

然而,互联网正在为此增加一个新的维度。它不仅是国家支持和竞争的被动数据层,而且是一种在范围上与物理世界相当的新型地理。把它想象成一个数字亚特兰蒂斯——一个漂浮在云端的新大陆,旧势力竞争,新势力出现。在这片云端大陆内,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单位不是他们在地球上的位置之间的旅行时间,而是他们在社交网络中的分离程度。

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简单地在社交网络上关注其他人,或者通过在相同的网络上屏蔽他们的帐户来让其他人远离他们——不需要机票。这个云端大陆内的任何浮动实体同样可以通过 ping 正确的 IP 地址尝试与任何其他实体进行交互,以实现从交易到网络入侵的任何目的——不需要预先存在的邻近性。

旧世界的每个公民,只要能访问互联网,就可以通过屏幕远程办公,每天在云端度过几个小时,就像数十亿人经常做的那样——无需实际移民,就可以简单地成为新公民。加密技术相当于云端物理防御,允许任何用户在不使用传统弹药的情况下保护其数字财产,而无需任何物理武力。

底线:网络邻近度现在与自然地理相当,并且需要为数字世界重新考虑关于公民身份、移民、权力投射和使用武力的基本地缘政治假设。

2. 各国货币将面临数字货币竞争

想想报纸发生了什么:首先,它们都上网了。然后,Google 新闻将它们全部编入索引。最后,当地报纸发现他们的地理垄断地位已经消失,因为不再需要通过卡车分发实体报纸。

各国货币也将面临类似的命运。本国货币已经与加密货币竞争,因为个人和机构持有装满各种资产的数字钱包,这些资产可以相互交易。一旦引入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这只会加速。每项资产都将在我们称为“DeFi 矩阵”的巨大表格中与所有其他资产进行交易,包括 CBDC 本身。

我们即将进入一个全球货币竞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各国货币必须每天每小时都在某人的钱包投资组合中占有一席之地,即使在本国公民之间也是如此。日元的数字版本将陷入与瑞士法郎、巴西雷亚尔和任何其他资本账户开放资产(包括比特币)的正面竞争中。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在成为外汇交易员,而且只有最好的本国货币或加密货币才能被任何人持有。

与当前不受控制的通货膨胀和竞争性贬值的环境不同,DeFi矩阵对本国货币施加了一种新的纪律,因为数十亿人对持有或不持有哪种货币做出个人选择。

3. 偏远经济为公民创造了人才市场

由于无国籍数字技术乌托邦的支持者仍然需要生活在某个地方,因此国家最终可以控制他们。但在竞争激烈的司法管辖区市场中,没有一个政府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拥有如此多的权力。

爱沙尼亚、新西兰、新加坡、葡萄牙、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智利等地都在通过“游牧(nomad)签证”和其他类似项目争夺新的流动人才。毕竟,生活的许多方面已经在云中(例如电子邮件、教育和电子商务),并且许多其他方面已经部分数字化(例如金融和外国公司)。政府就是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所说的“固定强盗”,它榨取租金以换取提供利益。

但只要人们负担得起或被允许离开,他们就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的选择来选择一个更热情好客的东道国。只要问问分散在全球的900 万美国侨民,这个数字在过去十年中翻了一番。

4. 比特终于重塑了原子

在过去十年中,企业家Peter Thiel、开发商J. Storrs Hall和经济学家Tyler Cowen提出了令人信服的案例,即数字技术取得了进步,而物理技术却停滞不前。但如果我们考虑无人机、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脑机接口、疫苗护照、基因编辑工具如 CRISPR 和 mRNA 疫苗——以及核能的回归、太空竞赛和超音速飞机——我们终于看到了物理世界创新的复兴。一旦某些东西在线运行,它就可以在任何地方打印出来,并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地扩展。

未来,一个不了解数字的政府面对区块链会很笨拙,甚至可能无法控制物理环境。能力较弱的国家将试图通过徒劳的、反动的尝试来规范新兴的物理技术,从而保持控制。

换句话说,认为技术将无限期地局限于数字领域是短视的。各国需要将自己重塑为数字和物理新技术的主人,否则就会落后并目睹其最优秀的公民前往这样做的司法管辖区。

5. 基于云端的监管机构正在超越基于国家的监管机构

传统的出租车监管机构可能会对奖章持有者进行粗略的检查。但他们不像优步、Lyft、Grab、Gojek和滴滴那样对司机进行严格监管。也就是说,他们不会使用 GPS 跟踪每次骑行,确保驾驶员和骑手都可以完成交易,记录双方的星级,并使用现代“云端监管器”可用的全套工具。

从真正意义上讲,这些科技公司比 20 世纪的纸质模型更现代。因此,他们遭受了希望保持对系统控制权的传统参与者的强烈反对,也许最好的例子是正在进行的立法努力,将21世纪共享经济的方形挂钩挤进20世纪终身就业的圆孔。

然而,这将证明是一种防御性行动。

首先,在重要的情况下,这些公司已经比国家更快地实现了国家目标。例如,拼车服务 Gojek 的母公司 GoTo Group 现在为印度尼西亚超过 1 万亿美元的 GDP 提供超过2%的支持,创造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并将近 20 亿笔年度交易引入应税正规经济。这为 Gojek 提供了庞大的公众支持基础。

其次,这些公司不会永远是公司,它们将被与用户分享利益的协议逐步淘汰。从政治角度来看,反技术活动家只能为新法规争取微弱且有争议的支持,因为应用程序工作者从共享经济的兴起中获利不如应用程序开发商多——这为集体诉讼提供了一个例子。

然而,下一步是完全基于Web3的在线市场和共享经济服务的去中心化,这已经通过加密货币的点对点交易(所谓的去中心化交易所)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的跨国监管形式(应用程序用户对其平台的运行方式拥有权益和发言权)将从加密货币扩展到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点对点交易。

为什么?因为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设立是为了监管默克和辉瑞,而不是 100 万名生物黑客;联邦航空管理局是为波音和空客打造的,而不是为 100 万无人机爱好者打造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成立是为了追捕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而不是 100 万 Web3 开发人员。管理这些机构的人通常有职业任期,他们不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也不容易被解雇。因此,他们显然不对他们声称服务的公众负责。

相比之下,加密协议允许市场中数以百万计的活跃参与者(包括客户和生产者)开发去中心化的监管机制,避免被俘获的国家监管机构和企业自我监管机构的危险。基于云的实体出现以对加密货币以外的行业进行去中心化监管只是时间问题。重要的是,这些机构将真正具有全球性和跨界性,这与当今受地域限制的国家监管机构不同。

6. 产权变成了加密货币

国家作为私有财产合法监护人的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和约翰·洛克。但加密货币挑战了这一观点,因为它们在国家之外建立了成熟的数字产权理论。完整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将具有技术性,但简而言之:再多的暴力也无法解决某些类型的数学问题,尤其是那些为安全加密而设计的问题。

当财产成为密码时,我们所有的直觉都会改变。苏联总理斯大林有一句名言:“教皇有多少个师?” 但在加密时代,这不是一个国家必须有多少部门来捍卫其财产的问题,而是关于需要做多长的除法才能抓住你的问题。

7. 国际法治正在成为代码规则

经过三年的轰炸和入侵、制裁和监视,美国再也不能令人信服地声称自己是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公正仲裁者。显然,任何这样的规则显然都不适用于自身。当然,其它大国也不能声称自己是基于规则的秩序的捍卫者。

然而目标本身是可取的——小国更喜欢某种秩序,而不是受制于一个只提供国际法治的大国(美国)和另一个甚至不这样做的大国的摆布。

为此,至少在商业领域,我们相信他们将越来越多地转向我们所谓的“代码规则”。无论是民主党人还是共和党人,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比特币和以太坊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对待所有人都是一样的。知识产权已经被编入区块链账本,从不可替代的代币开始,为去中心化的法律程序带来透明度。

产权本身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 (GIS) 制图和土地地籍(财产的测量和分割)进行数字化,从而消除有利于掠夺性政府的官僚不透明。与其让自己承受征用风险,投资者还可以要求政府提供编入智能合约的抵押品,这些抵押品将在违约时被没收。

我们仍处于早期阶段,但至少在国际贸易的背景下,可执行的国际法可能成为去中心化智能合约的同义词。除了贸易,加密协议还为言论自由和隐私等公民自由提供跨国保护。这还不是基于规则的秩序旨在保护的全部内容,但向任何有互联网连接的人保证言论自由和自由市场的能力是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8. Web3 正在通过分享回报和风险来解决全球不平等问题

虽然医生兼教授汉斯·罗斯林( Hans Rosling)和其他人已经记录了全球不平等实际上是如何下滑的,但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即使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上升,它们的净资产仍然停滞不前。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希望的方法可能是通过 Web3 协议,它可以被认为是普遍基本收入的一种变体,它在数百万资产持有者之间分配建立大型技术服务的回报和风险。

9. 公司、城市、货币、社区和国家都在成为网络

我们曾经认为书籍、音乐和电影是截然不同的,它们今天都由通过互联网发送的数据展示出来。同样,今天我们认为股票、债券、黄金、贷款和艺术品是不同的。但所有这些都在区块链上表示为借方和贷方。

我们应该开始考虑将人的集合——无论是社区、城市、公司还是国家——视为自身的凝聚力,不受地域限制,不同层次在不断变化的组合中相互对齐。例如,实体政府可以与数字网络集成,公司可以作为城市国家专用区块链上的应用程序运行。

10. 权力正在从美国和中国分散

世界上大约75%的人口、全球60% 以上的 GDP 以及大约50%的亿万富翁既不是中国人也不是美国人。这两个超级大国可能会打架,但世界其他地区可能都并不乐意加入任何一方结盟。事实上,随着去中心化协议的兴起,我们预计中间的许多国家可能会决定使用比特币、以太坊和其他链来建立抗两大巨头的通信和金融交易渠道。

也就是说,除了为国内交易和通信构建国家堆栈(数据和应用生态系统)外,各国还可以使用中立的协议进行国际交易和通信。这给了每个国家一个选择:与其被迫在新的冷战中选边站,他们可以更新“不结盟运动”以形成“结盟运动”,在那里他们团结在 Web3 协议中的共同主权利益周围促进跨境贸易。随着拉丁美洲国家采用比特币,这种早期迹象已经显而易见。顺便说一句,这样的协议也将赢得更多中国和美国公民的尊重。

在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下田栽秧的孩子,不会想到自己未来会在工厂上班,因为当时满眼望去看不到一个工厂;在工厂玩耍的孩子,不会想到自己以后的工作会是在摩天大楼里天天盯着一台屏幕,因为目力所及之处都是低矮房屋;而在摩天大楼之间奔跑的孩子,或许未来工作的地方将在田野、在海上、在地下,甚至工作这一概念都将被消解。

从过去的发展来看,以太坊的价值是一个不断发掘、不断被增值的过程。并且在Web3.0行业如此早期的今天,太多的基础建设还未曾构建,还远远没有进入到落地应用的发展。固有的思维依然在人们的脑海挥之不去,但世界却在笃定变化着。人们从互联网、金融、艺术等行业“涌进”这一赛道,把以太坊融进自己的生活,把DAO的思维放进公司,将Web3文化接入数字社会。

这是一场已经持续了10年的“迁徙”,这就是未来,未来已来,让我们一起上路吧。

Web1.0,1993-2004年,信息的共享和交互

标志性启动事件:Mosaic浏览器的出现,是点燃因特网浪潮的火种之一。

变革原因和对Web2.0的影响:互联网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但是因为技术瓶颈无法盈利。

Web2.0,从2004年开始,数据价值深度挖掘,产生互联网巨头

标志性启动事件:谷歌在2003年后陆续发表关于GFS、MapReduce 和 BigTable的论文。

变革原因和对Web3.0的影响:智能数据的价值深度挖掘,互联网巨头开始盈利,并形成垄断,在智能手机带来APP数据隔阂,用户需要更开放和公平的互联网。互联网平台已经深度数字化,孵化了各种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技术底座。

Web3.0,从2018年开始,数字化的普及和对等价值交换

标志性启动事件:《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发布。

变革原因和对Web4.0的影响:数据平权和对等价值交换,打破APP隔阂和互联网平台的垄断,个人和组织的深度数字化,积累可以孵化AI的完备数据画像,量变引起质变。

Web4.0,预计从2030年开始,意识的交互

标志性启动事件:面向个人的完备AI助理,通过熟人的“图灵测试”。

变革原因和对Web5.0的影响:对人类大脑和行为的深度模拟,完成Web5.0需要的智能基础,人机融合可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Web5.0,预计从2045年开始,意识的互联,人机融合

预测标志性启动事件:人机融合的图灵测试。

Web 3对于Web2世界的人而言,那是光芒万丈的现实世界里,天边的几朵乌云而已。而Web 2对于Web3世界的人而言,那是自己毫无希望之地,离开它并不是因为新世界里能够得到什么,而是没有原先那个世界对于自己很重要。

世间总是存在着一种人,他们腾空而起,跃入未知的世界,张开双臂拥抱不确定性。没有任何依凭,全靠近乎于狂热的信心,能够安然接受任何结果,无论上升下降还是卡在中间,把自己的一切都托付给不可知。这样的行为,叫做“信仰之跃”。它把人和人彻底区分开来,在信仰之跃试探出来的道路上,人潮随后汹涌而至。在信仰之跃验证成功之前,四周空寂无人,只有自己与神明同在。

所有的胜利,都是来自对信仰的坚持。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